太阳能光伏产业前景广阔 短期仍为政策主导
他在《私说》中提出,人人都有自私之心。
[90]《梁惠王上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八。[47] 这就是体用合一,天人合一的气象。
[24] 可见,程颢的天人合一论,以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特点。这也是人者天地之心的意思。以天下之大,万物之多,用一心而处之,斯可矣。当理学发端者韩愈把仁义礼智信规定为人性,并以仁义为定名,以道德为虚位的时候,仁和道还只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。仁虽是心,但心有形上形下之分,其形上之理是所以为人之仁,其形下之气则属于感性存在,与形体相联系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[1] 参看金春峰:《月令图式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对科学、哲学的影响》,见《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》,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。圣人之仁则表现为穷神知化而行之于人。若不是,则静亦不是,岂有动静之间哉。
盖惟天生民有欲,顺之则喜,逆之则怒,得之则乐,失之则哀,故《乐记》独以性之欲为言。二者之间,不能以发,而其是非得失之归,相去远矣。但是由于二者作用不同,故有天理人欲之别。[25]如口鼻耳目四肢之欲,虽人之所不能无,然多而无节,未有不失其本心者。
欲虽来源于性,从根源上说是善而不是恶,但欲之所以为善,还要看其是否合于当然之则,如果恣情纵欲而不知反,斯为恶尔。这正是就人欲而言,不是人欲之外别有超越的普遍原则。
向无人欲,则亦无天理之可言矣。刘宗周的思想,可说是从古代人学向近代人本主义过渡的重要环节。因为气质之心,是浑然流行之体,公共之物也。但反对人君独治[55],提倡博爱[56],提出人性不止孟子之言人伦而已[57],这些都具有新的时代特点,也是对理学心性论、人生论的一种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。
他所反对的是穷人欲,并不是不要人欲。他发展了朱熹关于人欲未便是不好的思想,把天理说成性,说成道心,把欲说成情,说成人心。体即道,用即义,最为详密。[28]《答张敬夫问目》,《朱子文集》卷三十二。
他用理欲合一说,批判了灭欲、绝欲说,提出人欲正当处,即天理也[43]。他区分了理性和感性的界限,强调道德理性的超越,却忽视了感性的作用。
所谓反躬,就是自我反思,自我体验,天理是生而具有之性,欲也是天性所具有的,但如果无节而不能反身体验,被外物所诱,就是人化于物,就是灭天理而穷人欲。虽三王之世,不能使天下无孤寡之人,亦不能使天下无再适人之妇。
在黄宗羲看来,天理人欲,正是相反,此盈则彼绌,彼盈则此绌。可见,必然是一种理性认识。因此,他很强调从一念发动处下功夫。[33] 这里他并不是反对理欲之分,而是反对天人之分,反对把理归之于天,把欲归之于人。胡宏提出了一个标准,这就是道,好恶以道者为天理,好恶以己者为人欲,但好恶本身并无天理人欲之分,这也可以说是同体而异用。[72]《论语·雍也篇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五。
[75]《理》,《孟子字义疏证》。[27] 天理人欲之分便是公私之分,这是朱熹和理学家的共同看法。
在陆九渊看来,此心之良,人所均有,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,流浪展转,戕贼陷溺之端,不可胜穷,最大害事。从后者说,则是人之所以为人者,是真正的自我。
[12] 这一类的话,到处皆是。这里已不是欲多或欲少的问题,而是个体利益必须服从群体利益,个体意识必须服从群体意识。
……其实乃物欲之大者。[75] 由其自然而知其必然,这是心知即理性的任务,只有运用理性进行审察,才能明其自然,进到必然。这是由封建社会以血缘家族为核心的农业经济所决定的。欲未可谓之恶,其为善为恶,系于有节与无节尔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[1]《正蒙·诚明》。其名为道心,其实即天理。
他说:《乐记》‘人生而静,天之性也,感于物而动,性之欲也一段,义理精粹……陆象山乃从而疑之,过矣。[54] 所谓公而无私,只是理学家的理想,实际上是不存在的,也是做不到的,因为他违背了天理人情。
至于以好恶为性,则是无善恶之别,故只能好善而恶恶[18]。[37] 天理是先天固有的道德本心,其动其静,都是这个天理,本来无事,更不须假借。
一切都要按照天理的信条行事,以天理为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。这同无极太极之辩一样,只要指出它不是来源于儒家经典,似乎问题就解决了。[24] 就是说,这是不可避免的,但必须合于当然之理。所谓危者,易流于恶,但并不是恶。
王畿提出天地间一气,其气之灵,谓之良知[40],从根本上改进了王阳明的理欲观。上达反天理,下达殉人欲者与。
[2] 但不说气质之性而说人欲者,因为它必须与外物相感而存在,与人的情绪感受等活动分不开。[66]《论语·宪问篇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六。
他虽然也是天理论者,但这一看法却表现了对物欲的肯定。这样,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生物学的自然,而是理性的自然了。